在1939年8月的东北,发生了一段充满复杂背景和曲折情节的对话。伪军警备队大队长曹三与刘玉梅的对话揭开了周其昌叛变的序幕。
“刘姐姐,让周师长投靠皇军吧,前景不可限量。”
“那你说,投靠了皇军,我丈夫能得到什么好处呢?”
“还能有什么?至少能做个军长!”
“一言为定,但绝不能反悔!”
“放心吧,刘姐姐,我曹三说到做到。”
曹三如此信誓旦旦,刘玉梅虽然心有疑虑,但终究选择了相信,二人达成了某种协议。
展开剩余81%周其昌的过去
周其昌,生于1904年,山东青州人。16岁那年,他随叔叔来到了黑龙江省饶河县的大叶子沟。他的军旅生涯始于18岁,当时他加入了县保卫团,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。周其昌身材高大,机敏聪明,颇具情商,人缘极好,深得团长王福森的青睐,并最终娶了王福森的女儿为妻。
然而,1931年“九一八”事变后,东北陷落,饶河县也未能幸免。当地的抗日情绪迅速高涨,王福森也组织起了抗日队伍,名为“治国军”。这支队伍纪律严明,战斗力强,在多次与日军作战中取得了显著战果。
“树大招风”,很快,这支抗日队伍引来了日军的疯狂报复,王福森和女儿最终被敌人俘虏。而周其昌则继承了王福森的队伍,并誓言继续抗日。
抗联的成长与壮大
1935年,周其昌加入了东北抗日同盟军,并迅速升任抗联第7军5团团长。东北抗日联军的发展非常迅速,短短几年内,抗联的规模便从最初的6个军扩大到了11个军,兵员超过三万人。抗联的崛起不仅极大地威胁了日本在东北的统治,也让日伪军心生恐惧。
然而,日军并非单纯依靠军事力量进行打击,还开始了“诱降”策略。1938年,周其昌升任抗联第2师师长,并获得了多次战功。
1938年,日军通过各种方式诱降抗联将领,甚至不惜重金收买叛徒,其中包括第3军10师师长高世魁、第8军1师师长秦秀全等人。
周其昌非常愤慨,公开宣称:“我们与日本鬼子势不两立,谁投敌,我就六亲不认,刨了他的祖坟。”
曹三的“软硬兼施”策略
尽管周其昌坚决反抗日军的劝降,但曹三并未轻易放弃。他是一个典型的“老谋深算”之人,通读《孙子兵法》和《三国演义》,认为每个人都有软肋,于是他另辟蹊径,打算从周其昌的妻子刘玉梅身上下手。
曹三利用自己的关系,安排了一个女囚与刘玉梅接触,并通过这个女囚引诱刘玉梅上瘾——她开始染上了大烟,并沉迷其中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刘玉梅无力抗拒,逐渐失去了对抗战斗的动力。
曹三认为,这一切都是为了最终达到让周其昌投降的目的,他给周其昌传递了一个“友好的”信号:“如果你想要尊夫人,我可以帮你。”
刘玉梅的背叛
周其昌一开始并未回应曹三的提议,因为他认为与日军的交易是不可取的。然而,当他听到妻子被释放的消息时,内心不禁动摇。刘玉梅回到周其昌身边后,显得无精打采,深受大烟毒害,甚至开始插手军务,要求改变部队的领导层。
刘玉梅渐渐变得无法忍受艰苦的抗联生活,曹三开始对她进行更多的诱导,甚至承诺如果她能劝说丈夫投降,他将给予丰厚的回报。
于是,刘玉梅便劝说周其昌:“东三省已经成了鬼子的天下,抗联的日子过得实在太苦了,不如你投降,与日军合作,既能保命,又能得到重用。”
周其昌虽然没有立刻答应,但心中已然动摇。刘玉梅用尽了各类手段,包括哭泣威胁等,终于让周其昌做出了决定:“既然你如此苦恼,我就随你去吧。”
最终的悲剧
周其昌的投降并未能带来预期的和平,反而引发了更大的悲剧。曹三派人送来了“慰问品”,包括粮油和被褥,而此时抗联的日子已经艰难至极,战士们对这份“温暖”充满了疑虑。
周其昌的部队最终被分裂和瓦解,几位有功的干部联合起来,秘密包围了周其昌的营地,并将其缴械。几日后,周其昌和刘玉梅被俘,随即被处决。周其昌虽然曾是一个坚强的抗日将领,但最终在妻子的影响下背叛了抗联,导致了这一可悲的结局。
周其昌和刘玉梅的死,成为了抗联历史中的一个警示:即使是最坚定的战士,也可能在家人和诱惑的影响下失去方向。
发布于:天津市国内股票配资资讯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